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成果 >

住宅风水阴阳之应用

发布人: 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8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阴阳学说是其精华所在,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有着风水阴阳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与当代房地产有效结合是现代风水文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及房地产建筑设计融入风水元素是中国
传统文化造福当代百姓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风水中的阴阳原理及应用
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有形之物体有阴有阳,无形之气亦分阴阳,阴阳是建筑设计的根本问题,是风水核心所在。
    阴阳理论是整个风水学的关键所在,风水学所关注的问题,也就是阴阳的和谐与否。阴阳平衡,风水就好;阴阳失调,风水就有问题。阴与阳是对应统一,互为存在的前提,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物极必反。
    和谐是阴阳平衡的外面体现,怎样才能知道阴阳是否和谐呢?建筑规划中阴阳表现为:零正、虚实、明暗、动静、刚柔、开合、曲直、主客、前后、左右、高低、砂水。一切事物只要阴阳协调了,产生良好的作用。
城市规划、建筑的人文设计第一个要考虑的是零正、从三元九运理气可知,风水轮流转,不同的方向旺与衰是呈周期性查化的,建筑必须顺应这种变化的规律。一、二、三、四之运收六、七、八、九之水。六、七、八、九之运收一、二、三、四之水。一、二、三、四运开一、二、三、四之门吸收当运之旺气,六、七、八、九运开六、七、八、九之门吸收当运之旺气。气旺的宅旺,人丁兴旺则健康。零正的布局也可以通过虚实进行安排,旺实应之,旺气收来。
现代设计师一般是会重视自然光源的应用,会充分考虑采光,明者为阳,暗者为阴。明与暗的和谐,也就是阴阳在某一方面的和谐。阴阳和则化生万物,阴阳不和则灾咎百出。住宅要求其光线不过明或过暗,内外通过其过流带而形成协调。住宅内外的光线又不能形成很强的对比,如果反差太大,谓之明暗失调。
住宅是人们休息之所,特别是卧室如果太明,受酷日照射的时间过长,面积过大则伤神;伤神则容易使人情绪不安,不能适应环境之变化,财运不佳,事业受阻,或易患心脑血管、肝脏等方面的疾病。相反住宅如果太暗,长年处在无日照之地,阴暗之处,则伤魄;伤魄则容易使人四肢无力,情绪低落,易出阴私暗昧之事,怪异之事,事业上不顺或易患肾、支气管、肺、风湿等方面的毛病。
风水学认为山是静的俗其动,水是动的欲其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思想的具体运用。风水学认为择居环境必须有山有水,有动有静。静中含动谓有生机,动中含静则阴阳平衡。要避免动无制而为祸,静无气而致死。
在城市中我们可以把道路比喻为水,把周围的房屋建筑比喻为山。道路是动的,但车辆不要太多,流速不要太快,不要有噪音;房屋建筑是静的,但姿势要有活力,要有生气,要有动感。此乃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中国风水在择居时,讲究前开后合左右护卫。住宅前面要求其空间比较开阔,地势比较低,布局比较虚;住宅后面要求有依靠,地势比较高,布局比较实。前面开阔,能够很好的享受阳光空气,又能使使自己的视线得到很好的延伸。
一个好的家居环境,其周围的布局及住所的门窗都应开合得宜,不宜太开、太散,也不宜太合、太闭。采光良好,而不遭暴晒;通风良好,而气散。如果居所的后围左右太开、太敞、太散,居住在其中的人就容易出现漏财、散财、事业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易受小人陷害等。如果住所的前面左右太合、太闭、太塞,居住在其中的人就容易出现时运不畅,在社会上打不开局面等。具体某个房子的建筑设计时还要考虑南北地理气候因素的差异,南方是炎热与潮湿,需要充分考虑通风的要求,以及避免阳光直射,北方气候寒冷而干燥,宜山环水抱,充分考虑聚气的问题。
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山环水抱的场所能聚气藏风,是较理想的生态环境,山环水抱是圆是曲,有圆有曲就必须有方有直来与之对应。再者曲线给人以动态美、阴柔美;直线给人以庄重美、阳刚美;二者结合就组成了一道优美和谐的风景。直须方正,忌直去无收;曲须环抱,忌反弓。无直则不立,无曲则不活。
主客是建筑物的主次布局,同时又要以人为本,以活动地方为主,其他为客,风水地是自我为中心,以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主位,以其他一切环绕着主位的场景为客位。这种主、客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主、从文化的具体表现。主、从文化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这从城市的布局、房屋的组合,直到日常生活的仪仗、会议的座次、家庭的结构等等,到处都可以找到踪迹。只有主客协调了,社会才会和谐与安定。
风水讲究主位、客位的和谐协调,客位不能克主位,应该对主位相向有情。一个人居环境如果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对主位呈拱揖、相向、朝拜、环护之状,则谓主客有情;如果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对主位呈压、冲、逼、反、背等兆,则谓主客不和。主客有情则家道兴隆;主客不和则定见灾殃。因此,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其主位一定要受到客位的眷恋、护卫、朝拜,万万不可受到客位的伤害与克制。主位若受到了伤害,则可依据其对应的五行八卦之属性,来查明其休咎。
古代风水学家郭璞在其《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样就把风水学的主要目的,界定在“聚气藏风”这个层面上.一个气旺的地方,万物欣欣向荣,人也因受到旺气的作用而兴旺发达。
先秦以后,先民在寻求好的气场的同时,有了对地势、地质、水源、阳光、空气、植被、交通、气运等的进一步认识。郭璞《葬经》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为体,以气为用的风水理论。
风水学原理是从易经里派生出来的,其核心离不开阴阳,即研究看得见之事物和看不见之事物对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中国风水学有两大流派:形法派和理气派。形法派(峦头派),从看得见、摸得着的阳性层面入手,来阐释环境对人的作用;理气派(理法派),从看不见、摸不着的阴性层面入手,来描述环境对人的影响,形法派重阳,主张阳中求阴;理气派重阴,主张阴中求阳。形法类就阳宅风水而言,形法主要研究住宅内外之布局情况。室外形法主要分析住宅周围的山川、城镇、道路、房屋、树木等的布局情况。室内形法则着重探讨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门窗及各类摆设的布局情况。
二、阴阳原理的漠化及其产生的风水文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后风水的体系是越为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水文化。主要的架构有:太极、二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星、十天干、十二地支、廿四节气、廿八宿、六十甲子等。
    建筑风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易道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要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古人经验总结:风水宝地,人丁兴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大规模园区的整体风水规划,房地产开发的整体策划,房产风水策划是从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风水的关键,从而为更多的百姓营造出一个事业顺随、家庭和美、身体健康的吉祥场所。同时也给开发商带来了回报。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科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结合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来讲,把建设风水科学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才能建成宜居的环境。
    易经是中华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内含天象、地理各个方面.更多的学者把易经风水学和现代建筑、现代家居、现代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理论结合,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
    北方人住砖瓦房,西北人要挖窑洞,云南人要盖吊脚竹楼.这是地理风水,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宜居的风格有异,建筑设计亦是不同。
    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建筑人文设计就是将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互相嫁接。中国风水学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内容颇为丰富。中国风水学的指导原则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特别看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很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适宜,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有人认为中国风水摹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这种早期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的特点,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许多人在对黄土高原等地的窑洞建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穴居建筑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了它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特性。
    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事实上,我国的都城和皇宫都是按照风水的要求设计建造的。
    建筑人文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括社会学、规划学、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环境学、美学、建筑风水学等多种学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风水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规划这门学科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更新、充实和完善,使这门学科在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能更科学合理、权威正确,使城市规划风水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城市规划的更合理。在现有的城市规划学中,一般是讲究其功能性和美观性,讨论如何能够达到预计的项目功能;建筑人文设计要求在美观,达到视觉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不违反风水学阴阳法则。
   
 
珠江宾馆“易学与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1999年2月于广州

回到顶部
中国周易玄学研究院